【依法治疆周末大讲堂】人工智能技术对民法制度的挑战

发布者:王玉芳发布时间:2024-09-27浏览次数:10

依法治疆周末大讲堂2024年第6期

【依法治疆周末大讲堂】人工智能技术对民法制度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提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

 9月26日,我校特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教授,作《人工智能技术对民法制度的挑战》专题讲座。校党委书记、校长陈旭东主持。党委副书记魏建华、副校长马召伟、纪委书记王小强、校长助理向前,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全校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

 吴汉东教授以其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担任校长及副校长的经验为基石,就法学教育的未来走向提出了若干独到深入的见解。他明确指出,法学教育系以法学专业为根基,旨在培育面向法律职业的专门人才,其本质特征需兼顾教育性与法律性的双重维度。对于中国法学教育而言,其核心目标与历史使命,正在于实现教育性与法律性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具体而言,这一融合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妥善处理好几对关键关系:既要面向广大学生群体实施大众化教育,又要注重培养精英法律人才;既要确保教育过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又要鼓励各校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发展;既要强化法学专业的深度与精度,又要促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还需在坚持本土法律传统与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拥抱国际化视野,提升法律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在讲座内容正式开始部分,吴汉东教授以其全面且深入的洞察力,对智能技术革命与民法制度创新的内在联系,以及法律制度如何有效应对科技进步的挑战进行了详尽剖析。他首先立足于科技革命与时代变迁的宏大背景,简要回溯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次重大转型——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及知识革命,并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是知识革命浪潮中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集中体现。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涵盖了机器学习、语音处理、图像识别及人机交互四大核心领域。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吴教授深刻揭示了高技术时代背景下潜藏的风险特征,即风险的共生性、鲜明的时代印记以及跨越国界的全球性影响。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他进一步指出人类社会正面临四大核心挑战:法律框架的适应性、个人隐私的保护、责任归属的明确以及监管机制的完善。这些挑战不仅是对现有法律制度如何有效回应新技术发展的严峻考验,更是对法治建设深度与广度的全新要求。

 陈旭东在总结中讲到,通过吴汉东教授的讲述,我们了解到高技术时代也是一个风险的时代,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有效保护人类的尊严、隐私、生命、健康与安全,成为亟待我们深入思考与高度重视的议题。此次讲座不仅是对智能技术与法律体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深刻阐释,更是对每一位社会成员在法治建设道路上所肩负责任与使命的提醒。

 陈旭东期望各位教师同仁能够持续深化对技术发展如何影响法律制度的探索与研究,勇攀学术高峰,引领学术前沿,为国家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提供坚实而有力的理论支撑。寄语广大同学们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为将来投身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讲人简介     





吴汉东先生,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现任文澜资深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该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以及科技部教育部新时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中方首席专家。作为我国法学界的杰出代表,吴汉东先生是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先驱与领军人物,其贡献卓著。他曾受邀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知识产权主题的专题讲座,其学术地位与影响力深远。在业界与学术界,吴汉东先生被誉为“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先行者”(《光明日报》评价)及“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进程的推动者”(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评语)。他入选了“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并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此外,吴汉东先生还荣获了湖北省“荆楚社会名家”的荣誉称号(2018年)。吴教授还兼任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知识产权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文旅部特约法律咨询专家。在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前沿问题探索和知识产权法学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重大突破,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知识产权学术研究与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